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8的文章

模板結構計算分析-JASS 5 臺灣常用計算方式

圖片
模板一直扮演著基礎工程中很重要的腳色 只要有灌混凝土的結構 基本上就脫離不了模板 今天要來談的是一般的木模 通常一般的模板支撐分為三層跟四層 三層模由襯板、牆筋及橫貫材構成 四層模由襯板、牆筋、橫貫材及縱貫材構成 然後依據襯板的厚度又分為五分(1.5公分厚)跟六分(1.8公分厚) 在甚麼都要講求計算的現在 模板計算也成為公共工程越來越重要的一點 這篇文章將針對台灣常用的計算方式來一步一步探討模板支撐的分析 ★材料 臺灣常用的材料如下表 種類 樹 種 容 許 應 力 ( 單位 :kg/cm2) 抗壓 抗張 抗剪 撓屈 針葉樹 赤松、黑松、 落葉松、紅檜 、扁柏、拇木、米松 120 135 10.5 λ = Lk / i ≦ 100 時 , fk= fc (1 - 0.007 λ) λ = Lk /i > 100 時 , fk = 0.3 fc / (λ /100)2 λ : 長細比 Lk : 支柱長 (cm) i : 支柱之最小斷面直徑 (cm) fc : 容許壓縮應力值 (kg/cm2) fk : 容許屈曲應力值 (kg/cm2 杉木、楓木、 蝦夷松、椴松 90 105 7.5 闊葉樹 堅木 135 195 21 櫸木 105 150 15 但常用的板材跟角材呢 如下表 材料種類 斷面尺寸 (cm) 二次慣性矩 I (cm4 ) 斷面模數 S (cm3 ) 容許抗彎應力 Fb  (kg/cm2 ) 容許抗壓應力 Fc  (kg/cm2 ) 彈性模數 E (kg/cm2 ) 杉木板 1.5 0.28 0.38 160 120 7*10^4 夾板 1.5 0

監造小記-巨積混凝土的砂面成因觀察

圖片
最近遊走了一個工地 發現了該工地施作的半重力式擋土牆表面有些有趣的缺失 就是如上圖的砂面 根據廠商的老闆辯解 他一直認為這是混凝土廠出料的問題 但是我很快地觀察到有趣的現象 同一升層混凝土完成面拆模完有明顯的乾濕分界 而且砂面缺失的出現範圍都是出現在濕的部分 當然砂面跟水紋的成因的確有可能是因為混凝土料的關係 包含水膠比過高(水分太多)、級配不佳或是施工上的過度震動搗實 都是造成砂面跟水紋跟成因之一 不過看在完成面氣泡那麼多的狀況下 過度震動搗實導致粒料分離的因素可以排除在外 水分太多或級配不佳是可能的 但是主要的成因嗎 施工上有沒有辦法可以改善呢 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個案子 廠商一次澆置的高度是1.5公尺 估計是有分層澆置 但可能沒有分層搗實 然後澆置過程中漏料的高度大於1.5公尺 根據公定的施工規範 澆置落料高度大於1公尺就必須要準備落料漏斗 降低落料高小於1公尺 避免粒料析離 所以這個案例出現的一個缺失成因之一來了 就是底層粒料析離 水分多在上面 粗粒料多在下面 所以這個升層的底估計會有蜂窩出現 在來呢就是混凝土常見的泌水現象啦 泌水現象是因骨材與水泥比重較大往下沉而水往上浮 使水或水化作用多餘的水份上浮 聚集於混凝土表面或鋼筋粗骨材底面之現象 當然如果蒸發速率跟水分泌出的速率是相同的倒是無所謂 一旦泌水泌的太多就會出現問題 這個案例由於混凝土表面有多餘的水 所以凝結時間要來的更久 再加上巨積混凝土乾縮過程中 因為體積本身就大 所以體積縮小時表面跟模板的縫隙就會比較大 接著泌水的水分就會進入乾縮後的間隙 導致該處的水分較高 需要凝結的時間也比較久 接著呢廠商不到一天就拆模 每個跳格升層的環節是 早上拆模 組另外一格的模 下午澆置 隔天早上拆 在水分較多的頂表面 混凝土的凝結乾燥程序都還沒完成 就拆模當然就很容易出現砂面的缺失 這個缺失未來工序可以改進的方式有幾個 1.從原料管制-混凝土減水 或者添加其他添加劑減少泌水 2.延長拆模時間 如果是已經造成的缺失 則必須要透過砂漿粉光來處理了 (不過砂漿粉光如果只是粉飾缺失面 就很常出現混凝土面不同色的狀況 就會很難看...)